中国,源远流长的假发历史    2018-11-28

中国人佩戴假发的历史非常悠久,起码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礼》中把假发细分为多种,“副”取义于“覆”,是一种有饰假发;“编”则属于一种无饰假发;“次”是一种用假发与自己真发合编起来的髻。后来这些名称都被“髲”和“鬄”所替代了,“髲”指用人发制成的假发,“鬄”则泛指假发。西周的王后、君夫人等上层社会贵族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都要佩戴副、编、次等首饰,王后的假髻更有专门的宫廷官员“追师”负责掌理。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假发在中国更为盛行。《诗经》中提及假发的地方非常多,《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鬒发如云,不屑髢也”;《诗经·召南·采蘩》中,“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副”、“髢”、 “被”(通“髲”)都是指假发或发丝编成的假髻。《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卫庄公在城墙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头发甚美,就命人把她的头发强行剃掉,制成假发给自己的夫人吕姜作为装饰,称为“吕姜髢”。当时男性也会戴假发,《庄子·天地》提到有虞氏(舜)用假发遮盖秃头。虽然《庄子》关于舜的内容属传说,但可见当时男子也会使用假发。

汉朝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宫中对假发的需求大,为了找人发做假发,有些官吏甚至强行砍下人头取发。《太平御览》引《林邑记》提到朱崖(今海南岛)人多长发,当地郡守贪婪残暴,把妇女的头割下来取她们的头发制造假发(“朱崖人多长发,汉时郡守贪残,缚妇女割头取发”);《三国志·吴书·薛综传》也有记载薛综提及汉朝发生的这件事(“髡取为髲”)。可见假发在当时被视为珍宝。由于真发所制的假发得来不易,当时开始出现以黑色丝线制成的假发,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就有实物出土。

三国时妇女也常用假髻。曹魏规定假髻为命妇的首饰之一,《文献通考》记载其中一种假髻称为“大手髻”,是贵人、夫人以下命妇的首饰。晋朝时,假发、假髻在宫廷、贵族和民间都很流行。《晋书·舆服志》记载当时各级命妇戴一种镶有金饰、叫“蔽髻”的假髻。《晋书》卷27记载,当时妇女的发式大反传统,不再将头发挽在头顶上打髻,而是“缓鬓倾髻,以为盛饰”,即将头发较自由地披散开来。这种蓬松性的披肩长发,需编入相当数量的假发,才能达到当时的美观效果。“用髲既多,不可恒戴”,于是,“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 ”,即先做成头套。头套省去了每次编织发式的辛苦,因此大为流行。“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遂布天下”。由此可见,头套的价格相当高昂。也有些穷人把自己的头发卖掉来换钱或换粮食,《世说新语·贤媛》记载,陶侃的母亲为了给来投宿的范逵做饭,剪下自己的头发卖给做假发的人换得数斛米,再把柱子砍了做柴火,这件事后世引为美谈,遂成成语“陶母邀宾”。

北齐假髻之形式向奇异化的方向发展,《北齐书·幼主记》就描述当时妇女的假髻出现了飞、危、邪、偏等样式。当时假发甚至完全取代头上生长的头发,《集异记》就记载当时宫廷中有些爱美的妇女剃掉自己的头发来戴假发,后来流行至民间。

到了唐朝,假发仍然很流行,《新唐书·五行志》提到杨贵妃喜欢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但亦有人认为杨贵妃所戴的义髻是以其他物料如木头等制造的发饰,并不是假发。元稹《追昔游》写道:“义梳丛髻舞曹婆”,“丛髻”就是带着的假发。柳宗元也在《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中赞美崔氏“髲髢峨峨”,表明当时的假发当偏重于高髻式。五代十国延续了唐朝好高髻的风习,常在自己的头发中加入假发梳成发髻,或直接把假发编成假髻然后戴上。宋朝仍然流行高髻,且比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里有了专门生产、销售假髻的店铺。《宋史·志·舆服》记载,当时有些店铺以未经******的死人头发制成假髻出售,令佩戴者染病,且假髻盛行形成豪侈之风,于是北宋朝廷于端拱二年(989年)下诏禁止妇女戴假髻、梳高髻,但风气已形成,即使下诏也改变不大。

元朝时,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鬏髻的假髻,是用别人剪下来的头发或丝线编成髻状而成,用时戴上头上。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元朝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四本******折就提到崔莺莺的“鬏髻儿歪”。当时也常有穷人卖头发做假发,元末剧作家高明的杂剧《琵琶记》就有赵五娘为安葬公婆被迫卖掉头发的故事。明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也提及妇女戴尖头鬏髻。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妇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样式还有发鼓,是以假发覆盖一个金属丝编成的圆框制成。清朝的鬏髻样式有很多,当时的京城有专门制作和销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铺。清初的扬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鬏髻样式。清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写范进之妻胡氏常戴银丝假髻。当时妇女不但在平时会戴黑色的鬏髻,连居丧时也会戴白色的鬏髻。

清朝中叶,西方人把西方的假发带到中国。雍正帝曾佩戴过西式假发。清末一些人去日本留学,他们的辫发被日本人取笑为“豚尾”(猪尾),很多留学生因此剪掉辫子,回国就套上假辫。例如鲁迅去了日本留学就剪辫,半年后回国就套上假辫,与父母安排给他的妻子朱安拜堂行婚礼。沈宁的《百世门风》中提到装假辫的现象,那种假辫要盘在头顶团团围成假团辫才不会掉下来,于是当时义和团看到打团辫的人就抓,如果查到是假团辫就捉进巡抚衙门严刑拷打然后送入狱或把他们杀头。苏雪林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我》一文中也提到她的二叔去日本留学,在当地“断发改装”,回国后就装了一条假辫。

中华民国成立后,发型转趋简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假发、假髻的已经不多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健康、美丽、个性、高品质的生活成为普罗大众的追求目标,假发在淡出人们视线多年后又迅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